聚焦两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产业发展有这几个方向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开门见山定调: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报告中有三处提到文化:一处是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另外两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心共创复兴伟业。
今年是政府换届之年,所以这份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各方面的工作,对今年工作只提出建议。虽然整个报告对文化的笔墨并不多,但从报告的宏观政策走向中,能从四方面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文化消费。疫情发生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疫情中需求不足甚至出现收缩。现在国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2、加快建设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文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困难加剧,今年要继续加大纾困支持力度,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今年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4、充分挖掘文化潜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我国广阔的乡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舞台。要加大乡村非遗保护措施力度,提供乡村文化产业和事业相关设施和软件支持,培养村民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和需求,促进乡村旅游、乡村文创等乡村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简版”要点如下:
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 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 过去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 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 税费优惠: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就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疫情防控: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 消费: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引进外资: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绿色转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住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社会保障: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港澳发展: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台湾问题: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本文关键字: